兩會觀察:堅強電網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
3月12日,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齊同生做客網易聊天室,以一種普及性的方式向公眾介紹了黃河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此項工程規劃總庫容110億立方米,能夠實現裝機容量20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可達78億千瓦時,這對擴大“西電東送”的規模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在本次全國兩會上,節能減排的重要性、艱巨性更加突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紛紛就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水平建言獻策。于是,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最終實現對資源更好利用、更大節約的“西電東送”工程,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大家討論的焦點。
“西電東送”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如今卻有了一個更新的時代背景——我國能源版圖的重心正在向西移動。
我國煤炭產業西進東退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寧夏升格為與晉陜蒙并列的煤炭主產區;東部地區如廣東、浙江和北京等地逐步退出煤炭生產;而新疆,作為我國煤炭儲量最豐富的后備區,其開采規模將在未來五年內加速擴張。西部水電開發步伐也在加快。2006年4月15日,青海拉西瓦水電站正式開工;11月26日,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正式開工。在遠景規劃中,今后我國水電開發的重點有望逐步西移到藏東南的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及雅魯藏布江。
向西,再向西,這將對我國能源格局產生什么影響?專家認為,這一方面意味著我國的能源安全保障有了縱深體系,可謂利好;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能源與負荷中心的更遠距離,有可能會對其高效供給帶來一定困難。
全國兩會期間,很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這個問題給予了充分關注。如何解決該問題?來自西部省份的代表委員們普遍認為,只要技術成熟,一定要依托更高等級的電網,這樣會形成更大范圍的電力市場平臺,經濟發達地區和西部貧困地區將會因此取得雙贏。
全國兩會上,寧夏代表團和青海代表團共同提出了關于盡快開工建設銀川東至天津東±5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的建議。新疆代表團提出,要加快實施新疆與西北電網聯網工程,盡快建設哈密煤電基地和哈密—永登(蘭州)雙回750千伏超高壓電網工程,從而有效拓展新疆煤炭資源開發市場空間、加快實現煤炭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換。西藏打造水電王國的構想尤其引人注目。西藏代表團表示,在特高壓電網建設的支持下,藏東南“三江”和雅魯藏布江干流中、下游水電資源的開發,將把西藏豐富的水力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經初步測算,在滿足區內需求前提下,“藏電外送”電量可以達到7000萬~8000萬千瓦。
隨著西部能源的開發建設,“西電東送”工程將邁向更高層次。據預計,到2020年后,華北、華中、華東地區可能形成規模更大的跨區特高壓電網,大區電網之間的電氣聯系進一步加強。其中,晉東南、陜北、蒙西、寧東、呼盟煤電基地以交流特高壓分散接入南北方向多條大通道,四川水電的部分容量通過東西方向的交流特高壓通道送往華中和華東。金沙江一、二期,錦屏,呼盟,哈密等大型水、火電基地采用±800千伏直流送出。西藏水電和新疆煤電外送將主要采用直流特高壓方式向中東部地區送電。
可以預見,隨著超、特高壓電網的快速推進,國家電網的布局,將與我國能源戰略保持同樣的脈搏